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国市场情报网 > 布局 > 内容页

两次暴涨暴跌,锂价不再任性?两次暴涨暴跌,锂价不再任性?

2023-04-28 12:35:55 来源:路咖汽车

当电池级碳酸锂去年几乎摸到60万元/吨门槛的时候,谁能想到不到半年时间,这一“白色石油”的跌幅就达到了近7成。不要说半年前想不到,就是2个月之前,当宁德时代向车企递出“锂矿返利”这一橄榄枝的时候,其锚点都还在20万元/吨的价位。只不过在一泻千里,甚至目前还被业内人士“看衰”,恐会跌入10万元/吨以内的碳酸锂价格走势面前。宁德时代这一锂矿返利计划似乎还没开始落地,就已经被宣告结束了。那么锂矿的这个价格走势正常吗?快速走低的锂价,说明锂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重要了吗?

锂价暴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锂价的暴跌是否合理?我们先看看曾经的案例。虽然新能源车的发展看起来并没有多久,但碳酸锂“作妖”也不是第一次了。时间拨回2015年,在政策叠加以及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开始迅速增长。从原来多年徘徊在4万元/吨级别的价位一路飙升,甚至一度逼近18万元/吨的高位。但是在高位运行2年左右之后,2018年开始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几乎将之前的涨幅全部吐了出去,直至回到4-5万元/吨的水平。这一历史案例至少说明了三点:包括政策、技术在内的因素会促进上游需求的增加;短暂的供需不平等之后,行业的配套产能会逐步跟上;当供需重新平衡后,价格会逐渐趋近于成本(根据业内人士介绍,碳酸锂成本目前最低大约在3-5万元/吨左右)。


(相关资料图)

参考以上案例和总结规律,我们再来看2021年开启的新一轮碳酸锂涨价潮。你说它正常吧,确实在这一阶段,新能源汽车正好处于高速增长期。从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来看,新一轮碳酸锂涨价几乎与渗透率曲线保持一致。从2021年初的8%左右,渗透率一路涨至36%以上。而这个峰值,恰好与碳酸锂价格的峰值基本对应。但这两组数据的契合,其实有点似是而非的味道。首先是数据的倍率,即便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与渗透率都大幅上涨,但需求并没有能够达到像碳酸锂价格那样近15倍的夸张增幅。虽然简单的一对一逻辑并不严谨,但另一点却无法回避。即所谓渗透率高位,其实很大程度受到国补即将取消的影响。这一趋势是明显可以预测的,并不能完全不打折扣地反馈到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上。

既然对应的需求并不能撑起这个涨幅,那剩下的答案就只能说是看好预期。确实,在销量与渗透率大涨的环境下,车企们开启了跑马圈地的模式,这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上游供应链玩一把比2015年更大的。于是“求仁得仁”,说去年的新能源车企给锂矿龙头打工,似乎并不过分。比如天齐锂业净利润超240亿元,赣锋锂业净利润超200亿元,盛新锂能净利润超55亿元。对比有着“宁王”称号,去年净利润超300亿元的宁德时代,似乎也差距不远。但关键还不在利润值,而是涨幅。赣锋锂业去年净利润几乎翻了三倍,盛新锂能则是翻了五倍多,天齐锂业增幅更是超过10倍。而宁德时代净利润尚没有翻倍,倒是恰好与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涨幅接近。

眼下的需求无法匹配,往后看的预期也不容乐观。在国补取消之后,伴随市场消费环境的变化,国内汽车销量需求开始萎缩。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甚至还玩起了价格战。加上钠电池等技术因素的影响,有点“击鼓传花”味道的高价碳酸锂自然也难以为继。于是这轮涨价潮甚至不像2015年那一波,还能在高位持续一段时间。2021年开始涨得有多凶猛,2023年就跌得有多迅速。

锂还重要吗?

两次价格拔升,最后又重回平淡,似乎锂的稀缺性与重要性,都没有之前想象得那么夸张?而且从趋势来说,锂似乎还有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可能。从技术角度来说,最本质的便是钠电池的入局。与锂不一样,钠从一开始就无需包装自己的稀缺性。地球上遍地的可能性,不仅注定没有炒作的可能,而且即便是稳定状态下,电池级碳酸钠仅仅3000元/吨左右的价位,是碳酸锂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至于锂矿的稀缺性,还在被锂本身给蚕食,这便是锂回收路线。特别是在碳酸锂原材料价格飙升的这两年,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数量也飙升至2.4万家以上,相比前一年翻了7倍多,而2022年则进一步增至3.2万家以上。

那么在新能源车尚在发展的阶段,属于锂的最辉煌时代已经过去了吗?可能也不至于。就拿前面提到的两个技术点来说,钠电池尚处于商业化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意味着两个特点,即核心产品力水平以及成本优势,尚无法与预期相匹配。根据走在前列的宁德时代在2021年发布的第一代钠电池,其单体电芯能力密度为160Wh/kg,基本只能说是摸到了已经商业化的磷酸铁锂电池的门槛。而除了宁德时代在今年明确与奇瑞的合作装车之外,孚能科技、欣旺达等供应商也基本将量产钠电池的时间表放在今年。显然,无论是规模效应、成熟度与技术应用角度而言,钠电池即便想要替代磷酸铁锂电池,都尚有很长的路要走。比较现实的情况,是利用自身在成本与安全性上的优势,先吃下储能市场。

锂回收方面也有着类似的问题,为什么近两年锂回收企业爆炸式增长,主要原因其实就是有利可图。毕竟就算按早期车用锂电池5-6年的回收周期来看,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锂回收需求,也要等到2026年前后才会爆发。而相关企业在2021年迎来井喷,除了提前占位置的心态,自然还有丰厚利润的吸引。据业内人士介绍,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以及早期锂电池相对保守的技术应用来看,通过回收渠道得到的碳酸锂,成本基本在25万元/吨左右的水平。再对比前两年动辄40万元/吨的碳酸锂市场价,这之间的利润空间显然是可观的。但眼下碳酸锂已经跌破20万元/吨的价格门槛,而回收锂的技术积累与边际效应形成尚不成熟,无疑将会一定程度挫伤动力电池回收的积极性。

以上两个例子都还是围绕供给侧来说,实际在需求端,无论是磷酸铁锂还是三元锂路线,都牢牢把持着中高端新能源车的市场。这点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要说那就是元素周期表赏饭吃。甚至,新能源车对于锂的依赖不仅不会因为技术发展而被削弱,反而还会进一步被加强。比如说大家心心念念的固态电池技术方案,同样还是会依赖锂的使用。再举个更近也更现实的例子,宁德时代刚推出的凝聚态电池。在通过凝胶材料的应用,或能解决电池安全性问题的前提下,宁德时代立马选择给正极上更高镍比例的三元锂电池方案,以获得更大的能量密度。总之,动力电池发展的方向就是安全与高密度。而要实现高密度,锂至少是现行科学理论应用条件下,几乎最优的答案。

但这同样也不意味着上游碳酸锂的价格在未来仍然有任性的可能。在两次价格放飞自我之后,锂矿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未来再想复制去年的价格疯狂,很大程度上得看看隔壁包括钠电池、锂回收等对手的脸色。在失去了“制造需求”的前提下,上游锂矿的价格势必回归理性与稳定。这样也会倒逼前两年入局的高成本锂矿退出竞争,从而获得供、需两个方面的平衡。总之,锂依旧重要,但它不能再任性了。

作者丨阮嵩

原文标题:两次暴涨暴跌,锂价不再任性?

标签:

商品
观焦点:工业自动化时代的制造进步
在工业自动化时代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过去两年,工业自动化 (IA) 技术在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飞跃。专家估计工业自动化将达到3000亿美元以
世界热门:转型中的行业:实现可信的工业自动化
新技术的进步以及对更高效的制造工艺和工厂的渴望正在推动工业设施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提高了可用数据的自动化程度、精度和数量。
全球快资讯:通过物联网分析,释放连接设备的全部潜力
物联网分析涉及使用专门的工具和技术来分析连接设备产生的大量数据,以提取有意义的见解并为决策提供信息。其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了解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