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国市场情报网 > 布局 > 内容页

南日岛,渔歌新韵 世界观热点

2023-06-15 09:55:39 来源:福建日报

东岱湾海上牧场


(资料图片)

5月底,南日岛迎来海带大丰收。

工人正在给在本地度夏的鲍鱼喂食。

万峰村海带“挂晒”。

南日岛风电场

厦门网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记者 张颖 陈旻 林熙 文\图)南日岛,莆田南日群岛的主岛屿,福建第三大岛,莆田市第一大岛。岛上仅有的南日镇,是个以“渔”为主的乡镇。

耕海牧渔数十载,“南日三宝”鲍鱼、海带、龙须菜及百余种名优水产品已成为岛民的财富密码,全省首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在此落地,2022年,全镇渔业产值达53亿元。为了“渔歌”唱得更响、更远,当地群众正加快保护修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开展生态养殖,实现渔业更“绿”;提速产业升级,探索补链、强链,追求渔业更“优”;开启融合发展,探索渔业更“广”。

不久前,南日岛入选第一批全国“和美海岛”。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南日岛,一探这片蓝色牧场如何实现人海相依、和谐共生。

人海和谐 唱响“绿色”渔歌

5月29日,记者从莆田石城南码头坐上渡轮,半个小时后便踏上南日岛的石南码头。

南日岛上石厝错落,海上碧涛万顷,受台风“玛娃”外围影响,成片风车迎风旋舞,别具风情。

5月底,海带的收成黄金季已到尾声。金沙滩、黑海带交错构成了岛上的主画面。

在一排排由浮球、养殖绳构成的海上“田垄”中,一条条缠满海带的粗绳已被拉到船上,依次拉上海岸。岸上,人们长衣厚帽,在烈日海风中翻晒海带。很快,这些干海带将为他们带来丰厚的收入。

“去年全镇海带产量达8.62万吨,产值约10亿元。”南日镇副镇长林志洪告诉记者,按市场行情与产量情况预测,今年的产值在8亿元左右。

20世纪50年代末,南日岛从山东引进海带养殖,自然禀赋带来的好品质,很快让南日岛海带畅销全国。2017年,南日海带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

南日镇海洋渔业站工程师王庆华说,目前全国海带产区中,福建产量第一,占全国60%;南日岛海带产量又居福建前列,目前海带养殖面积达8万多亩。

南日岛周边海域水流湍急、水质清新、水温适中,是鲍鱼生长的绝佳环境,南日鲍也早已打出名气,2022年产量达6891吨,产值约9亿元。南日岛是国内主要鲍鱼养殖产地之一。

每年立夏节气一过,南日鲍大多要集体去山东“度假”。“南日鲍南北转场、冬夏对调养殖,已有20年历史。”王庆华说。20世纪90年代末,南日岛村民从大连引进“皱纹盘鲍”,尝试“鲍鱼海区底播养殖”。1998年,南日岛“兴南鲍鱼育苗试验场”培育出第一批杂交鲍苗,出肉率高、品质优、重量足的“铁鲍”获得市场认可。

南日岛浮叶村,福建东禹海洋健康食品有限公司里,工作人员杨四妹正给鲍鱼喂食。这里的鲍鱼没有与其他鲍鱼一起去山东度夏,而是在人工恒温环境里静静成长。

“这是我们自己选育的耐高温品种,在本地度夏已可实现八九成的成活率。”公司董事长杨建忠自豪地说,这是他20年来不断钻研的成果。自2004年以来,他不断进行“南日鲍”育种改良,有效提高了鲍鱼成活率、生长率和产量。如今,杨建忠已成为当地的“鲍鱼育苗大王”,年均可培育优质鲍鱼种苗6000余万粒。

从九孔鲍到皱纹盘鲍,再到绿盘鲍,南日岛鲍鱼的品种升级步履不停,目前岛上共有35家育苗场开展鲍鱼育苗和保苗业务,年供鲍鱼苗量1亿粒左右,是全国重要的鲍鱼育苗基地。

作为鲍鱼饲料的龙须菜,随着鲍鱼产业的壮大,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并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出口欧盟。海带、鲍鱼、龙须菜被称为“南日三宝”,成为支柱产业。

碧海银沙成了南日发展的“金山银山”,守护“蓝色家园”也成为当地群众的必修课。

在岛上最高处九重山顶俯瞰四周海面,养殖网箱行列成阵,浮球点点形似棋局,广阔的海洋牧场蔚为壮观。

这片海洋牧场,是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人工渔场。

2018年底,南日岛海域获批成为我省首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在7.24平方公里的海域上,南日岛投放了约7.39万立方米礁体构件,建设人工鱼礁。

“以人工礁体为框架的海洋牧场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正默默守护海洋生态。”林志洪说道,每一个构件单元就是一个迷你的海洋世界,可以保护增殖鱼类,修复局部生态,改善水质生态,阻止海底拖网作业。

给海底生物“安新家”后,南日岛在“牧场”中持续开展底播增殖放流,不断丰富海洋生物多样性。

“近3年,我们公司放流了鱼、虾、贝等3亿多尾(粒)。”在南日岛云万村,福建省南日岛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珍赐告诉记者,公司被农业农村部确认为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双线紫蛤的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

双线紫蛤是一种名贵的底栖双壳贝类,是福建省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由于过度捕捞,双线紫蛤资源日益枯竭,南日岛海域是目前我国双线紫蛤野生资源唯一生存的海域。

近年来,南日岛共放流双线紫蛤320万粒。

南日岛加快海上养殖转型升级。2022年,全镇18236口传统养殖渔排,全部升级为环保型塑胶养殖渔排或深水大网箱;近5万亩传统泡沫浮球,升级为环保型塑胶浮球,减少海漂垃圾,改善生态环境。

海岛山体、沙滩、植被等多种类型的整治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岸滩环境综合整治,海岸灾害防护与生态修复,海洋生态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南日岛逐一开展海岛“疗伤”、岸线修复工作,正加快补齐生态短板。

好生态也慷慨地给予当地群众更多馈赠——2022年,全镇渔业产量达23.38万吨,产值约53亿元,比2012年产值增长超200%。

“接二连三” 追求渔业更“优”

南日镇万峰村,一片海滩上竹竿林立,挂晒的墨色海带在风中摇晃,被夕阳逆光打出“五彩斑斓的黑”。

海带养殖户魏桂林整理着海带,脸上露出笑容,“以往是在沙滩上放置网布,直接将海带铺在上面晒,今年试着挂晒,效果不错”。

不远处的沙滩还有传统“沙晒”场。女工们正在逐条翻动海带,抖落沙子再捋直。“挂晒比较节省人工,只需挂上去,干了再收下来。”说起今年的尝试,魏桂林觉得满意,“一样大的晒场能够挂更多的海带,能节省1/3的用地。”

最重要的是,挂晒的干海带含沙量少,品质更好,价格也更高。魏桂林决定:“明年全部挂晒。”

这正是南日镇政府引导的方向。林志洪表示,为避免因晾晒流失海沙,涵养沙滩,明年起将全面喊停“沙晒”。

靠天吃饭,成本最低,价值也最低。为减少天气对原材料的影响,彻底改变干海带深加工时沙子难除尽的问题,南日岛上出现了4家大型海带养殖加工厂,采用盐渍海带工艺,改变海带粗放加工的传统。

南日岛西高村,福建新顺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海带加工车间里马达轰鸣。通过机械化传送带,一条条鲜海带被工人送上机器,在48小时内通过浸泡、清洗、蒸煮,快速熟化,去除腥味、杂质,完成第一次蜕变。经过盐渍后,海带被送到面积1000平方米的冷库,在-18℃的环境中进行保存。

与传统的干制海带不同,盐渍海带保持了一定的水分风味,在低温环境中保存,有利于后续的精深加工。车间负责人游瑞海介绍说,去年他们引进了大连的生产线,到目前已经加工6000吨的鲜海带。未来他们将扩大产能,新增一条盐渍海带生产线,新建1000平方米生产车间,还将生产海带丝、海带结等产品,冷库的库容量也会达到万吨级别。

“海带深加工,效益要比现有模式高出3倍左右,不仅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问题,还可降低养殖户因天气、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林志洪说,目前南日岛正力推盐渍海带加工,计划投建大型冷库和规模化、自动化海带养殖基地及生产加工基地,从产业源头上提质增效。

当前,南日岛推进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强链”“补链”。全力壮大二产,南日岛加快东岱海产品加工园区和海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发展水产品冷链物流和仓储业务。全力拓展三产,加强“福鲍网”平台引流工作,推进“国鲍荟”研学中心运营,构建水产品线上线下销售贸易模式。

“渔业+” 融合更多可能

南日风大。据统计,全年5、6级风时间达300天以上。

在山顶,在海边,在海天交接处,几乎都能看到洁白风车如林矗立。风车转动,将原本穿岛而过的风,变成了清洁能源与经济资源。

林志洪介绍说,目前共267台风机已全部投产发电,年发电量超22亿千瓦时。

2022年,全岛用电量7200万千瓦时,清洁能源普及率达89.50%;风电全部并网发电后共上交税费2.33亿元,岛上8个村筹资560万元入股风电项目,通过分红实现年增收约50万元。

唱好深远海养殖的融合发展之歌,在海洋综合开发上,南日岛不断迈出新步伐。

“水上发电,水下养殖。”南日岛正探索海上风电与养殖业融合发展。今年8月,在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B区北侧海域,全球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与养殖一体化设计结合的项目将并网发电。

项目运作方——龙源风电南日项目负责人林燊告诉记者,漂浮式海上风电融合深海养殖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项目,2022年5月列入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在海上建设三立柱半潜式平台,安装一台4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平台中间为1万立方米水体的养殖区域。

“通过节约集约使用有限海洋空间,统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探索出一种‘海上粮仓+蓝色能源’新模式。”林燊说,该示范项目还采用轻质柔性光伏组件,真正实现了风、光、渔相结合。

在全岛海带种植面积最大的云万村,除了养殖,又多了一项收入。

“村里养殖海带已有很长时间了,没想到它产生的碳汇量还能用于交易。”南日镇云万村党支部书记林秀清说。

去年9月,南日镇云万村、岩下村与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共同签订了全国首单村集体海洋碳汇交易合同,实现碳汇司法公益补偿的同时,43万元收入全额进入村集体账户。

“通过这次交易,这两年形成的5万多吨碳汇为村集体增收27.8万元。这笔钱将用于乡村振兴项目投入,回馈村里。”林秀清说,这次碳汇交易后,村民们才知道海带养殖属于典型的碳汇渔业生产方式,除了经济创收,还有固碳、净水等作用,大家养殖的积极性更高了。

“下一步将继续对接碳汇交易市场,开展海水养殖增汇、滨海湿地和红树林增汇、海洋微生物增汇等试点工程,提升绿色产业碳汇贡献率。”林志洪说道。

在全域旅游概念叫响的背景下,南日镇把发展的目光瞄准了旅游业,把目标定位为海岛生态渔业观光游。

5月30日,东岱湾海区岸边,一个面积达2300平方米的海上新型渔排平台正在抓紧建设。

这是“东岱湾全塑胶渔排和深水抗风浪网箱项目”。“项目将打造成景观型生态休闲渔业发展和渔旅融合垂钓平台。”林志洪指着远方的海域说道,“经过规划调整,东岱湾海区将投放两个平台,打造体验型度假休闲海上田园综合体。”

全域科学规划,是南日岛为明天打下的基础。

对海洋养殖业科学规划,实现养殖品种的相对集中,东岱、坑口海区主打鲍鱼养殖,南港片区主打海带,北港片区专攻龙须菜;合理规划渔排数量、饲料投放与养殖规模,制止海洋养殖业的无序扩张。

海域集约化利用的同时,现代渔业携手“渔旅融合”,在东岱湾海区、燕里沙滩建设集养殖及渔村体验型度假为一体的海上田园综合体,建设东岱湾景观型生态休闲渔业发展和渔旅融合垂钓平台、垦区渔旅融合、坑口新型渔排示范基地等,打造集滨海旅游、海鲜美食、渔家体验和文化创意于一体的产业链。

在“国鲍荟”研学中心附近的福鲍沙滩上,“瞰海音乐餐厅”正在抓紧建设,即将投用。“五一”期间,这边曾经举办过帐篷音乐节,“小试牛刀”便已一位难求。

目前,6万立方米的智能型高端深海养殖装备与旅游设施结合的“闽投秀屿1号”正在建设,预计今年9月投用;可以270度看海的海洋文化创意园明年将建成,填补岛上高等级旅游酒店的空白。

标签:

商品
观焦点:工业自动化时代的制造进步
在工业自动化时代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过去两年,工业自动化 (IA) 技术在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飞跃。专家估计工业自动化将达到3000亿美元以
世界热门:转型中的行业:实现可信的工业自动化
新技术的进步以及对更高效的制造工艺和工厂的渴望正在推动工业设施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提高了可用数据的自动化程度、精度和数量。
全球快资讯:通过物联网分析,释放连接设备的全部潜力
物联网分析涉及使用专门的工具和技术来分析连接设备产生的大量数据,以提取有意义的见解并为决策提供信息。其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了解运营,